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   /  综合素质   /  模拟试题   /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石钟山记》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石钟山记》

来源:师大教科文     2019-05-23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试题

一波教师资格证笔试习题来袭,大家不用担心没有习题练习了,师大教科文教育小编已经为大家汇集了一些练习题,考场上不会手忙脚乱!

1.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A项表示转折;B项表示并列;C项表示顺承、承接;D项表示因果。因此答案选择C。

2.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
A.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C.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D. 像花而又不是花 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语言基础知识中的修辞。A项用了拟人的修辞。B项使用了通感的手法,“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产生若有若无、清淡幽香、沁人心脾之感,期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C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无修辞手法。因此答案选择选项。

3.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悦读”学习自我评价表》(见下表),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
B. 具有过程性,能够考察学生在阅读中合作学习状况
C. 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发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D. 具有统一性,能够用标准的尺度对学生阅读作终结性评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此这种自我评价是依据各自学习和发展的特点进行的评价,并不具有标准尺度,且此评价不属于终结性评价。

4.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B. 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
C. 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D. 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标中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A选项是对阅读新闻的指导建议,C选项是对阅读论述性文章的指导建议,D选项中作品内容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非无限性。应鼓励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通过查阅资料知人论世,而非任意表达个人见解。B项论述正确,故选B。

5.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 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 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 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设计中练习题设计的理解。此问题的关键在后面“体会诗人……独特情感”由此可知此问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即诗歌内容。而“说说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则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呈现出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且分析过程应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语言,体会诗歌节奏美,感悟诗人情感。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资料,欢迎私信小编。微信关注“师大教科文教育”,微博关注“师大教科文教师教育”,这里汇集了最新资讯、教师资格证备考干货、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免费直播课程等等,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参加哟!

 师大教科文,咨询电话:400-011-0145

微信号:laoshiok22 、bnuNTCE

QQ学习群:263965166